A147.JPG

「農禪寺」是法鼓山的開山宗師東初老人, 根據百丈禪師創立的叢林制度, 以務農維生、禪修生活為主的原則而取的, 最初只有一棟二層樓農舍(已被列入台北市歷史建築), 農禪寺過去曾因為關渡平原的開發而面臨拆遷問題, 為祈求問題可以順利解決, 師父在寺內的念佛共修會上, 帶領近一千位信眾虔誦〈大悲咒〉二十一遍, 不久後, 即在金山鄉找到法鼓山那塊土地, 農禪寺的問題也獲得解決

(建議使用平板或電腦觀看較佳照片效果)

 

前往農禪寺開車走大度路慢車道往淡水的方向, 右手邊就可以看到入口處, 若是搭乘捷運的話就在奇岩站下車, 左轉三合街往大業路65巷方向, 走約15分鐘可到

A101.JPG

 

左邊有停車場可供民眾免費停車

A102.JPG

 

門口的一大片牆上有聖嚴法師說禪時所提的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是指身在紅塵能不受紅塵困擾, “生其心”是出入紅塵還能救濟紅塵中的眾生, 為他們說法, 這個心就是慈悲心和智慧心, 是佛和菩薩們的境界

A103.JPG

 

牆的背面經常有很多人來拍各種pose照

A104.JPG

 

農禪寺是名建築師姚仁喜先生依據聖嚴法師(水中月、空中花)的意念設計而成, 聖嚴法師生前對農禪寺改建的指示是希望這個寺院不是華麗, 是清雅、樸實、幽靜的、明朗的, 沒有太多的色彩, 也沒有太多的裝飾, 讓這道場成為臺北市的一個地標和唯一的景觀道場, 因此大殿以清水模混凝土為主, 採用古拙的石頭、柚木等建材, 以簡潔流暢的線條設計

A105.JPG

A106.JPG

A107.JPG

 

位於大殿前方的水月池是水月道場重要的景觀意象, 水月池平靜時猶如一片明鏡, 清晰的映照出天光雲影, 殿堂雲廊, 當清風吹拂, 水中景物霎時幻滅, 觀者之心, 正如生滅變幻的水月明鏡

A108.JPG

A109.JPG

 

池中池, 水月池中的蓮花池中的蓮花

A110.JPG

 

恰巧遇到每周三六舉行的應該是走路禪吧?! 由禪師領隊, 帶領大家繞著水月池修行走路禪, 運用簡單的走路禪, 練習將身心放鬆, 進而體驗身在那裡、心在那裡的安定自在

A111.JPG

A112.JPG

A113.JPG

 

水月池右方, 以法鼓山的朝山步道為藍本建構而成, 歡迎朝山禮佛, 親近大地

A114.JPG

A115.JPG

A116.JPG

 

朝山步道上有八座可愛的小僧雕像, 示範扭腰甩手, 頸部運動等運動八式, 鼓勵民眾多多運動

A117.JPG

A118.JPG

A119.JPG

A120.JPG

A121.JPG

A122.JPG

A123.JPG

A124.JPG

 

由大殿面向水月池及大度路一景

A125.JPG

 

大殿, 也就是水月道場, 提供禪修, 講經, 念佛等活動, 大殿建築以22根巨大圓柱支撐, 外牆則用柚木構築而成

A126.JPG

A127.JPG

 

西面的牆面上以心經簍空刻於整片牆面上, 讓經文以光和影的方式呈現在大殿內

A128.JPG

 

大殿供奉釋迦摩尼佛, 信眾可入內禮佛, 但只能隔著玻璃拍照

A129.JPG

 

大殿旁上佛學課的的法堂和登記導覽服務的服務處, 以及提供詢問各類共修課程的知客處

A130.JPG

A131.JPG

A132.JPG

 

每周三,六的禪修心體驗讓身心靈獲得重生

A133.JPG

 

大殿旁L型建築上那片壯觀的金剛經牆是水月道場裡另一個重點, 每個人都會被那一片字所吸引

A134.JPG

A135.JPG

 

金剛經牆據說是採用類清水混凝土的GRC材質, 模仿直條木紋, 水刀鏤空切割而成, 技術相當困難, 全經五千多字, 用了一百零六片板材, 經裡的四句偈:「一切有為法, 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 應作如是觀。」是大家比較熟悉的, 也更具啟發警醒的作用

A136.JPG

A137.JPG

 

知客處牆上的一紙導覽, 一分鐘了解農禪寺的位置, 全區的配置和參觀須知

A138.JPG

A139.JPG

 

大殿右方的開山農舍約建於1971年左右, 從原本的閱經樓(1975), 譯經院(1978), 三學研修院(1979, 法鼓山僧團前身)一直到2004年列為歷史建築

A140.JPG

A141.JPG

 

金剛經牆一旁的法鼓書店除了販售法鼓文化出版的書及物品外, 還提供解禪輕食, 不過裡面的職員在我拍了一張餐廳照後就不讓我拍了, 因為除了室外, 其餘室內皆不准拍照, 所以來參訪前要先熟知參訪規定

A142.JPG

A143.JPG

 

後面的入慈悲門, 網路一說是從車道移過來的, 也有一說提到約建於1982年左右, 原為農禪寺的三門, 由綠色圓柱、綠色琉璃瓦構成的「入慈悲門」, 是往年進入農禪寺必經的三門, 由於早年農禪寺以務農維生、禪修生活為主, 寺院周圍是一大片竹子園、菜園, 再外圍則是關渡平原的稻田, 以區分寺院的內外環境, 聖嚴法師在三門上的橫幅, 選用弘一大師的書法題字「入慈悲門」, 期勉來農禪寺的信眾, 走進了入慈悲門後, 能夠學習先發起慈悲心, 當內心起了大悲心, 對任何人及所有眾生, 便能以包容、平等的心相對待

A144.JPG

A145.JPG

 

到了晚上所拍攝的由水月池中的水中倒影和水紋, 再連結燈光, 山和雲層的構圖, 令人一再回味, 不過因為參訪時間到下午4點鐘為止, 保全都會來勸離, 因此也無法逗留太久, 有機會的話, 可以來台北市唯一的景觀道場農禪寺參訪, 修禪學佛, 淨化自己的身心靈

A146.JPG

A147.JPG

A148.JPG

 

艾爾頓造咖  煮自己的菜  紀錄煮世界的菜

 

arrow
arrow

    寫意人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