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軍隊的追捕, 來到紅海時伸出手杖, 將海面分開出一條道路, 帶著以色列人通過, 破曉時分, 埃及人也順著這條通道追上來, 在以色列人全部安全上岸後, 上帝便命令摩西再次向紅海伸出手杖讓海水復合, 埃及軍 隊便淹沒在海水之中,摩西現在也好忙, 每天要在澎湖奎壁山分海兩次, 讓遊客體驗一下當年分海的樂趣
(建議使用平板或電腦觀看較佳照片效果)
05Jun 今天早上的行程是秘境天堂路 - 通樑古榕 - 池西岩瀑 - 三石壁 - 池東大菓葉玄武岩 - 小門地質公園, 從白沙鄉跨過澎湖大橋到西嶼鄉
幸運的是第二天開始的澎湖之旅就是艷陽天, 藍天白雲為底就能拍出更好的照片, 不過一定要做好防曬, 否則很容易曬傷
第一站到騎車約10分鐘車程的後寮天堂路秘境, 谷哥地圖會導入一條捷徑但是卻是封閉的巷子, 所以要沿著指標走
民國50年代是澎湖傳統漁業最發達的時期, 各漁港沿岸或附近村內都設有「魚灶」,作為蒸煮曬乾加工的場所,魚灶產業曾風光一時
太陽真的好大, 完全沒有遮蔭的地方, 但是湛藍的海水真的不輸國外
據說這裡原本是一處荒廢已久的舊碼頭,但是河堤彎曲如海蛇般一路蜿蜒入海,像是引領你到天堂, 所以被稱為天堂路,現今成為澎湖熱門的打卡景點之一
年輕人三五成群就坐在河堤上曬太陽, 老人家經不住曬, 只能欣賞一下此處的沙灘美景, 就趕快離開了
再騎約9分鐘車程準備跨越澎湖大橋到西嶼鄉
在跨越澎湖大橋前左轉有家賣仙人掌冰的叫易家, 是澎湖賣仙人掌冰的排隊名店, 因為排隊人潮眾多, 先閃去前方的保安宮參觀一下通樑古榕吧
通梁古榕為一株植于明朝永曆27年(公元1673年), 樹齡達346歲, 氣根近百條的古白榕, 位於台灣澎湖縣白沙鄉通梁村保安宮前廣場
近百條的氣根以橫向往四方伸展, 形成一蓬架型的覆蓋結構, 覆蓋面積達2000多平方公尺之大, 澎湖原本土地貧瘠, 甚至氣候一到冬天吹來威力強大的東北季風, 讓草木不易生長的澎湖能有此奇樹, 真是令人蔚為奇觀
這裡就是榕樹頭, 從這兒發展的氣根涵蓋如此龐大的範圍真的是令人嘖嘖稱奇
保安宮約於順治二年興建, 嘉慶元年遷移現址, 先是主祀黑王, 幾許年後玉帝下旨, 村民迎王, 改以康府三位王爺為鎮殿主宰, 黑王留任, 乃為副神, 香火鼎盛, 是村名的精神寄託
回到澎湖跨海大橋, 大橋跨越吼門水道, 連接澎湖群島之中的白沙島與西嶼島, 是澎湖群島主要交通要道之一, 建橋之初長度約為2,160公尺, 改建後長度約為2,600公尺, 是台灣最長的橋, 很多人都會在橋這頭拍照, 但是後來才知道另一頭才是拍照的較佳位置
經過澎湖跨海大橋時右邊的海上有一個奇怪的四隻腳的建築不知是甚麼? 上了澎湖縣政府的FB詢問, 回覆說那是舊橋的橋墩
過了澎湖跨海大橋後就看一尊和藹可親的漁翁雕像, 自古台灣海峽的漁產就極為豐富, 有許多的漁船在西嶼的西邊海域進行作業, 捕魚的人員和船隻數量極多, 漁翁島的名稱由此而來, 漁翁島(Pescadores)也成為歐洲人對澎湖群島的通稱
這頭的澎湖跨海大橋的確拍起照來位置較佳
西嶼燈塔也是西嶼鄉著名的景點之一, 可愛的造型矗立在路邊, 提醒遊客記得去參觀, 不過因為今天要再重回摩西分海, 所以燈塔就留在最後一天的行程裡, 今天先看著名的玄武岩
路上都會看到一可愛的造型令遊客駐足觀賞, 其實它旁邊有一根路燈, 覺得礙眼所以把它PS掉了, 哈!
西嶼鄉最著名的玄武岩也是大多數遊客會去造訪的就是池東大菓葉玄武岩, 但是其他兩個地方有時間的話建議看官可以去看看, 這裡是池西岩瀑
同時這裡也是廢棄的九孔池, 所以也叫九孔岩瀑
踩在九孔池裡漲潮時水深及膝清涼無比
所謂的岩瀑就是玄武岩像瀑布一樣, 由上方傾瀉而下, 下方的岩石像瀑沫
走在九孔池的細窄步道上回頭拍攝岩瀑, 深怕一失足就掉入九孔池中, 相機就毀了, 想到才直打哆嗦, 回來幾乎是用蹲著走的, 看官還是在岸邊看看就好
第二個玄武岩秘境就是三石壁, 幾乎沒甚麼人來, 因為連騎機進來都不太好騎
三石壁左右有兩個小池子, 其中一個池中的水草倒映真是美極了
另外一邊的小池子可以拍到玄武岩的倒影
最後一個也是最知名, 大部分的遊客都會來的池東大菓葉玄武岩, 由地底流出的火山熔岩冷卻後形成, 而澎湖的玄武岩受到海蝕作用形成海崖、海蝕洞、海蝕柱、海蝕溝等天然美景,在亞洲地區群島中更是少見,正符合世界遺產登錄標準的第七項, 希望將來台灣也能有世界自然景觀遺產
接下來往北回到小門地質公園, 機車必須停在外面的停車格, 因為這裡是行人徒步區
吃飯的話網友推薦小萍的店
再往裡走還有一家秀鳳姐的店是電視節目推薦
離中午吃飯還有一些時間, 先到小門地質公園看看
澎湖有很多仙人掌, 因此而發展出仙人掌冰吧
小門嶼位於澎湖縣西嶼(漁翁島)北側, 漲潮後即成獨立單一島嶼, 因臨近吼門急流, 素有「吼門之珠」雅稱, 而這裡最知名的就是鯨魚洞, 又一個完全沒有遮蔭的地方
鯨魚洞是小門嶼最特殊的海蝕地形, 上層柱狀節理的玄武岩, 下層是沙頁岩互層, 長期受到強烈東北季風和海浪的衝擊, 將沙頁岩掏空, 使玄武岩失去支撐而崩落, 形成一座有如貫穿海岬的拱門, 地形上稱為海蝕拱門, 因形似鯨魚故稱鯨魚洞
捨棄小萍的店, 回頭就在秀鳳的店吃午餐, 小館麵線NTD100, 小管蛋炒飯NTD100, 澎湖絲瓜+海鮮NTD150都是當地名產, 嘗試了一杯仙人掌遇上哈密瓜NTD40, 感覺有點酸酸甜甜的像酸梅冰
秀鳳的店旁邊有地質館可以進去參觀, 有圖片和影片可以欣賞, (其實是進去吹冷氣的), 了解一下澎湖的地質形成, 原來澎湖早在1萬4千多年前就因為火山熔岩形成的
由於昨天與摩西分海失之交臂, 今天確定由澎湖奎壁山摩西分海查詢系統 得知分海時間提前20分鐘到, 才不會又錯失良機
路邊可愛的造型雕塑也提醒遊客花生也是澎湖的名產之一, 記得帶些伴手禮回家吧
大概2點左右到達奎壁山, 許多人已經在場等候摩西帶領大家分海了, 太陽實在太大了, 所以很多人都躲在涼亭裡
原本分離的小島, 在摩西的法力分海後帶領大家心無雜念而登彼岸
看一下動畫版的摩西分海
像是荒廢的遊客中心旁有幾間小舖, 如果肚子餓了口渴了可以來這裡買些飲料
拍完摩西分海的動畫後驅車約30分鐘前往風櫃洞, 風櫃聽濤是澎湖舊八景之一, 也是前一陣性侵疑雲纏身的豆導小時候演出「風櫃來的人」的重要場景, 風櫃洞旁被戲稱為外星人的涼亭, 除了「風櫃來的人」這部電影在此取景外, 詹雅雯的「澎湖戀歌」MV中也出現的畫面
風櫃聽濤為澎湖知名的景點, 位於風櫃半島的尾端, 澎湖當地人稱之為風櫃尾
因為波浪長期侵蝕造成狹長的海溝, 海溝的底端又被侵蝕成海洞, 再由海洞順著縫隙形成一個通到地面的小孔, 每到南風漲潮時浪潮順著海溝灌入, 海洞內空氣受擠壓, 海水由縫隙噴出發出呼嘯聲, 猶如鼓風爐的聲音一般, 因此稱為風櫃聽濤, 此時並不是漲潮時刻所以聽不到傳說中的風櫃聽濤, 爬下岩石拍海蝕洞要注意安全
聽完風櫃濤聲後驅車約7分鐘來到蛇頭山遊憩區, 說是遊憩區並沒有甚麼遊樂設施和餐飲, 而是一個可以俯瞰海灣, 遠眺馬公市, 亦可眺望四角嶼和澎湖內灣的古戰場遺址
這裡過去曾是重要的軍事要地, 日本人在二戰期間也在此長期駐紮過, 蛇頭山古戰場分別有法軍萬人塚及狀似一艘船的日軍松島沈船紀念碑等歷史性建築, 見證蛇頭山的烽火歲月
紀念碑前便可以看到被綠草掩蓋的風櫃半島凸出於海灣, 形狀像趴臥在海中的蟒蛇, 而蛇頭正對著馬公港的方向, 「蛇頭山」便因此而得名
從這裡可以還眺望馬公市及停靠在馬公港的軍艦
這一艘應該是海鷗級的飛彈快艇, 上有雄風飛彈發射器
編號1103應該是中華民國海軍現役的成功級巡防艦, 共同守護台灣的國家安全
2018世界最美麗海灣嘉年華, 國際海灣地景藝術節, 創作者李蕢至在澎湖馬公風櫃里蛇頭山海邊的藝術創作, 名為「風的邊界」, 透過風與植物既柔軟又強韌的自然特質, 結合在地的歷史紋理, 將作品融入在其原有自然風景當中, 成為一在此疆界上與環境共生, 與自然持續對話的永續潮浪, 在冽冽的海風中堅守崗位, 持續守護著這塊多重邊界的土地....(資料來源 : 李蕢至Wind Boundary/風的邊界)
明朝天啟2年(1622年)荷蘭艦隊入侵馬公後, 在蛇頭山上建了全臺第一座西式城堡, 是台灣最早的紅毛城, 迄今仍留有法軍陣亡將士紀念碑及許多軍事遺跡, 這座紅毛城在民國90年被指定為國定古蹟
爬上小山丘可以居高臨下觀賞整個園區和遠眺對岸的馬公市和馬公港, 風景優美
如果穿過這個任意門可以回到古戰場的話
差不多該往回程的路上走了, 原本想要繞去山水沙灘看看, 覺得路程有點遠, 就只到蒔裡沙灘看看
看到最後覺得沙灘都差不多, 就是個沙灘嘛, 雖然很美, 哈!
途中經過朋友口中的人魚之丘, 造型也是非常吸睛, 空曠的視野應該也是不錯的選擇, 而且比較接近熱鬧的馬公市吧
每次來回白沙鄉和湖西鄉都會經過中屯風車, 中屯古地名叫做中墩, 因座落於澎湖本島和白沙島之間形成土墩而得名, 台灣光復後取諧音為中屯, 後來分別興建了永安橋和中正橋連接白沙和澎湖本島, 從這裡應該可以繞著風車矗立的外環道觀看巨大的風車
不過小編卻從中屯風車園區的車道上到了發電站, 也是可以就近感受巨大風車的震撼
傍晚回到離民宿約3分鐘車程的清峰活海鮮吃晚餐, 店內不大, 但是評價還不錯
五味鮮蚵 + 金瓜炒米粉 + 小管朱螺拼盤 + 紫菜冬粉 + 酸菜石咾魚 = NTD790, 滿足了饕客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