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石TAPUNG古堡, 又稱李崠山古堡, 過去是一座位在臺灣新竹縣尖石鄉李崠山的軍事要塞, 海拔1914公尺, 有一等三角點, 古堡於2003年(民國92年)被新竹縣政府以泰雅族語「TAPUNG古堡」登錄古蹟名稱, 據說是北台灣海拔最高的歷史古蹟, 見證了日據時期台灣原住民的血淚史
(建議使用平板或電腦觀看較佳照片效果)
15Oct20 這一陣子新竹以北都在下雨, 3天前看了新竹和李崠山古堡的天氣, 看起來不錯, 下午1430下了班直接就從桃園機場直奔內灣, 途中經過橫山鄉的合興車站, 下車拍個照
合興車站是內灣線唯一的木造車站, 曾為內灣線貨運量最大的車站, 過去台灣水泥公司在車站附近山區開採的石灰石由此站運出
近年以該地流傳的故事改造為「愛情火車站」使觀光人次大幅提升
樓梯台階上的愛情術語, 趕快學起來, 哄哄你的另一半
原為「折返式車站」, 不過相關設備現已停用拆除, 現場的傘海裝置藝術成為人氣打卡點
仿造日本神社的繪馬(日語:絵馬/えま Ema), 讓遊客祈願, 因為是愛情車站, 所以大多是永浴愛河, 今生今世愛你一人之類的誓言
從合興車站到內灣大概7分鐘就到了, 先找到計次停車場, 就在這幾棵大樹路口的旁邊
停好車之後發現都沒人, 老闆以自助的方式把發票跟找零的錢都準備好了, 真有趣
今天住的彎月民宿就在老街上, 剛好還可以使用安心旅遊補助NTD1,000, 所以實際只付了NTD800, 從旁邊的小門上二樓
冰箱是共用的, 留意一下使用規則, 拿了自己房門的鑰匙就可以進房間了
老闆特別布置, 有溫馨典雅的雅房, 也有結合寶可夢(Pokémon)和迪士尼(Disney)佈置的卡哇伊全新套房, 蠻適合親子一同入住
房間乾淨舒適, 冷氣空調靜音效果不錯, 不過窗簾有一點不能密合, 會有一點點透光, 由於不提供早餐, 而早上街上店家都沒營業, 所以只有便利商店的選擇
放下行李到老街上逛逛, 內灣車站是內灣線的終點站, 在民國40年配合木材與煤炭的運送興建
在盛產煤礦的時代相當繁華, 現今車站建築仍保留古早的建築風格, 質樸無華的內灣火車站古韻盎然, 彷彿將那個單純而美好的年代凍結在此, 細細品味車站的售票口、座椅與柵欄,別有一番風味
連彩繪的火車車廂都特別吸引人的目光, 是打卡的熱點
內灣老街相信很多人都來過, 在非假日的時候許多攤商不是沒開, 就是下午收的早, 所以遊客也比較少吧
下午4,5點時已經顯得有點冷清了
這裡的內灣站轉車盤, 玩轉鐵道應該是值得一看, 類似舊金山的噹噹車
不過好像只有周六日才看得到, 可讓火車透過旋轉方式調頭, 周邊還設計環形步道和平台, 搭配夜間燈光照射播放多媒體影片, 106年6月9日完工啟用後已成當地熱門景點
內灣吊橋也就在不遠處, 可以到橋上走走, 是以前穿越油羅溪前往南坪的交通要道, 不但擁有雙橋墩的特殊構造, 走在吊橋上還可以欣賞整個油羅溪的溪流景致, 是具有歷史感的吊橋建築
兩隻黑白貓跟一隻狗悠哉地躺在橋頭耍廢, 經過的遊客都會跟牠們玩耍一下
晚上在老街這家 "不好吃免費" 的 "內灣茶堂客家菜" 晚餐, 有無限量供應東方美人茶跟冠軍擂茶
四菜一湯只要NTD500, 不過要注意是小盤菜, 兩人吃的分量也剛好
可能是非假日吧, 老街晚上很早7點左右店都關了, 天也暗了, 只剩車站的燈光照著路上回家的人
一早醒來依舊是好天氣, 今天準備去拜訪隱藏在山中的古堡 - 李崠山古堡, 此地的郵局依舊保留著古老的建築模式
要爬李崠山, 得先開車約1小時到號稱是新竹版的霍爾的移動城堡 - 李棟山莊
從跨越橫山鄉進入到尖石鄉, 會看到120縣道跨越油羅溪上的尖石岩, 是新竹尖石鄉的地標之一, 長35公尺, 寬20公尺, 高50多公尺, 據說這塊尖石岩已有萬年的歷史, 尖石岩上有一棵百年松柏, 為尖石岩添加神話色彩
相傳左右溪畔旁「尖石公」與「尖石母」在遠古時是相連著的, 後被洪水沖斷分隔左右岸, 溪水中的大岩石皆因不同因素遭受沖刷或移位, 因此泰雅族人認為尖石岩乃神明的化身, 遂於尖石岩下方興建了一座小廟, 並且立有尖石爺石碑供民眾祭拜, 可是小編並沒看到這座小廟, 可能要下到溪床
之後過了宇老觀景台就要注意岔路, 看到萬里山園的牌子才往下切, 不少車都在這裡鬼打牆
這裡的山景雖然沒有前一陣子去的百岳南華山壯麗, 但是在陽光照耀下搭配藍天白雲也很美了
約一個小時的山路後抵達李棟山莊, 從圖示來看, 可以知道從李棟山莊到李崠山古堡的步道分成兩條, 一條是較陡的山徑, 將近1.5公里爬升約400公尺, 另一土石路就較為平緩但距離較長約1.8公里
看起來搖搖欲墜, 以鐵皮尖頂, 老窗, 木條木片組合而成, 乍看卻像一座城堡, 也像一座廢墟, 被稱為新竹版的霍爾的移動城堡
老兵朱萬鶴, 民國38年來台, 一隻眼睛在戰爭中炸壞了, 政府給他一個月8塊錢作為生活費, 初來台灣參與開發中橫, 中橫開發結束後平地找不到工作, 移居山頭以4萬元買下原住民住家, 獨自建造「李棟山莊」, 供給山友休憩住宿維生
80歲後因無力整理山莊, 他決意封莊, 不再提供住宿餐食服務, 2018年時98歲曾接受過鏡周刊的訪問, 道盡老兵的辛酸血淚, 這一天, 並沒有遇見莊主, 有興趣的人可以進入下列連結, 看看一位老兵如何打造自己的移動城堡
山莊裡面有簡單的休息室, 廁所, 登山客至此可以投入20元作為清潔費(2018年訪問時還是10元)
山莊裡還養了一些鴨鵝種了一些菜
往李崠山古堡的登山口就在山莊後面
登山前先用木槌敲響平安鐘
從李棟山莊會先爬一段山徑, 然後到山徑跟土石路的分岔口
沿路總共有9個分岔路的標示, 分別標示較短較陡的山徑跟較長但緩升的土石路
小編跟室友決定上山走較陡的山徑, 下山則走較平緩的土石路, 整條山徑都在陰涼的樹林間中爬升, 途中不乏要手腳併用的攀爬路段
李崠山並沒有千年神木, 不過這兩棵高聳的貌似夫妻樹, 樹齡應該也有百年吧
比較要小心的路段也有登山前輩用繩子圍起來, 方便一般登山客攀爬
離李棟山莊約763M的一處休息平台, 簡單的用木頭搭起的座椅
如果較陡的山徑爬不動了, 可在下個岔路口切換至較平坦的土石路
可以看到較短的是山徑(614M), 較長的則是土石路(1006M), 另一條最長的則是土石路一路下到另一個不在山莊裡的登山口, 最長約2公里
像穿越叢林般的繼續一路陡上
室友跟小編一樣都是肉腳, 一路陡上的山徑也著實花了不少力氣
越往山上突然覺得濕氣越重, 露水沾滿了樹幹上的樹葉再凝成水滴, 山徑也變得濕滑, 攀爬時要小心
應該是離古堡還有150M左右吧, 有一個觀景跟收訊平台, 但是被樹木跟雲霧遮擋, 看不到甚麼大景
花了大約1個半小時走走停停拍照, 終於爬到山頂離古堡只有16M了
古堡裡面沒有坐的地方, 建議可以坐在這裡享用你的午餐或點心
李崠山古堡是1912年所建的「李崠隘勇監督所」, 作為軍事碉堡, 已歷經了百年歲月, 古堡大門左右有高柱及橫柱, 上面有像是巴洛克式的雕飾, 大門門楣據說有日人佐久間左馬太所題字的「慎守其一」石匾, 但已斑駁掉落, 看不到字了
泰雅族人則稱這座山為「TAPUNG」, 意指積雪的山頂, 日據時期台灣總督府在此地修築堡壘, 配備兵力, 設置大砲, 以監控附近的三光、秀巒、 玉峰等泰雅族部落, 泰雅族人曾在此地與日本軍警發生過激烈的戰役
四方型的古堡是由紅磚與水泥所建造而成的, 堅固的城牆上有鎗眼, 古堡經歷了戰事之後大多的建築損毀嚴重, 日本人撤離台灣之後, 留下的只有斷垣殘壁訴說著歷史的痕跡
李崠山海拔1914M, 小百岳編號第28, 有一等三角點, 照理說山頭展望應該非常遼闊, 可能是因為荒煙漫草加上雲霧, 實在看不到甚麼展望, 也因為山霧開始瀰漫, 空拍機看到的也是一片白牆, 只好放棄
旁邊有保護區界基石, 上網查了一下, 就是依測量點所埋設的固定基石
堡壘牆壁厚達60公分左右, 上層採砌磚, 下層以鐵絲混凝土構成, 以當時的槍炮威力的確打不穿, 構成一道堅強的軍事防線
中午小編就坐在外牆的一角享用午餐, 但不是很好坐
吃完午餐休息後準備下山了
說是緩升(降)坡, 但碎石路走起來也不輕鬆, 有幾處陡下的路段走起來還是要比較小心
有別於叢林山徑, 有著不同的山景和視野, 帶來不同的感受
回到山下了, 忘了要在山徑的第一岔路口切回李棟山莊, 一路下到距離李棟山莊約450M的登山口, 再走回李棟山莊
莊主養的幾隻狗, 默默及忠心地守護著山莊, 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