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_1583-1.jpg

2020年11月重返八里十三行博物館

十三行遺址,是臺灣北部重要的考古遺址之一, 位於新北市八里區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挖掘出陶器、鐵器、墓葬等各類豐富的史前遺物。該遺址的主人生存於距今約1800至500年前,在文化上屬於臺灣史前時期的前鐵器時代,該遺址被中華民國內政部訂為國家二級古蹟,並在遺址旁設立十三行博物館,是臺灣第一座縣立(今為新北市市立)考古博物館, 如今又多了考古公園, 於2019-05-24開幕, 形塑十三行原始聚落, 重現古人生活與十三行博物館兩相結合將成為台灣最大考古主題園區

(建議使用平板或電腦觀看較佳照片效果)

 

 

2004年曾經跟室友還有5歲小女來十三行博館一遊, 16年後趁著天氣晴再度重遊, 除了原本的博物館之外, 後方又多了一大片綠地和旁邊的考古公園, 成為民眾假日休閒育樂的好去處, 全館藉由三組不同型態的建築群,架構成完整的概念,分別表達山與海、過去與現在的意象,並以真實透心的材質,如清水混凝土、砂岩及老化的金屬板等,構築成完整的理念。特異設計成傾斜不正的八角塔,另外以高聳大片尖銳角度的清水模牆面呈現,隱喻考古現場無法重現的情境,營造出搶救十三行遺址當時的情境

 DSC_1583-1.jpg

SnapShot.jpg

SnapShot1.jpg

DSC_1662.JPG

 

因為武漢肺炎疫情的關係, 入館參觀要實名制戴口罩

DSC_1587.JPG

 

只要是符合以下資格的人, 可免費入館參觀

(1)新北市之市民(2)65歲以上年長者(限本國籍)(3)未滿12歲之孩童(4)國內各級學校之學生(5)身心障礙者及其陪伴者(6)55歲以上之原住民

(7)持有低收入戶證明(8)持有志願服務榮譽卡之志工(9)中華民國博物館學會之會員

DSC_1588.JPG

 

不符合資格的人則須付費NTD80

DSC_1589.JPG

 

16年後的博物館, 好像多了一些新的設施, 像是海底隧道, 水下考古學者工作室, 水下考古VR體驗室, 13Cafe, 文化商店等

DSC_1590.JPG

 

這裡的水下考古學者工作室展示了一件於澎湖海溝發現, 距今4萬到1萬年前更新世晚期發現的楊世水牛頭骨

DSC_1627.JPG

 

13Cafe提供一些茶飲料和 Pizza, 可是今天非假日, Pizza沒賣

DSC_1592.JPG

 

文化商店有紀念品和圖書販售

DSC_1629.JPG

 

館內有豐富的典藏, 如貝塚, 古代人類吃剩的貝殼獸骨等食物遺留集中丟棄於一處,或是直接丟棄於聚落附近的地表而後慢慢堆積形成一丘, 形成一片有相當厚度的文化層堆積現象, 在十三行遺址的所有發掘區域中, 幾乎都有發現貝塚分佈於遺址的各個區域, 其出土的規模, 厚度皆不一, 規模較大的可延續好幾個探坑, 小者可能只有幾十公分大小

P4091909.JPG

 

博物館建築由孫德鴻建築師設計, 曾獲2002年臺灣建築獎首獎, 2003年遠東建築獎首獎

DSC_1595-1.jpg

 

博物館二樓的樓梯口處, 有考古探坑, 還原當時考古學家發覺古蹟的現場, 考古學家如何進行考古發掘工作

DSC_1596-1.jpg

 

博物館二樓則設有"兒童考古體驗室", 可讓兒童體驗考古發掘,"考古工作站"有詳細介紹標本特色以及人類製作生活物件的技術,"八里時光機"則是濃縮展示八里地區的文化及地理特徵, "十三行生活"則是有系統地展出十三行遺址文物

P_20201117_121620.jpg

DSC_1597.JPG

P_20201117_121822.jpg

P_20201117_121945.jpg

DSC_1602.JPG

DSC_1603.JPG

 

民國46年地質學者林朝棨勘查後定名為十三行遺址, 後經考古學者石璋如、臧振華、劉益昌等人陸續發掘出極具代表性之文物及墓葬遺物等‧為距今1800年至500年前臺灣史前鐵器時代之代表文化,其人種可能與平埔族中凱達格蘭族有關‧出土重要文物為陶器、鐵器、煉鐵爐、墓葬品及與外族之交易品等, 其代表性文物為人面陶罐等, 因遺址施工進行搶救因而決議興建博物館

DSC_1611-1.jpg

DSC_1612.JPG

 

十三行人墓葬的方式為屈葬(大量出土的人骨姿勢為屈肢或半屈肢), 都是背向觀音山, 面向台灣海峽而葬

DSC_1608.JPG

P4091910.JPG 

 

十三行遺址所發掘出土的文化遺物中,陶器是數量最龐大的一批標本, 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鎮館之寶」的「人面陶罐」。該陶罐在口緣、足部的表面均勻散布圈印、櫛點等裝飾圖樣,在陶罐腹部則有生動的人面造型:微凸的眉脊、狹長的雙眼、微張的嘴角、再配上臉頰旁立起的雙耳。人面陶罐為墓葬出土文物,據學者推測可能為宗教用途, 其他還有像鐵器, 玻璃器具等

DSC_1598.JPG

DSC_1599.JPG

DSC_1601.JPG

 

經研究得知,十三行人生活在距今1,800~500年前,屬於臺灣史前的鐵器時代,是目前確定擁有煉鐵技術的史前居民之一, 至於十三行人為什麼在這裡生活了一千多年後突然消失,仍然是個謎,只是從一些證據看來,十三行人很有可能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

DSC_1618.JPG

 

特展區展示了原住民服裝

DSC_1617.JPG

 

直接坐電梯到博物館4樓的透明時光空橋, 高達18米, 長達15米, 從4樓可俯瞰1樓的考古探坑, 由於位於頂樓的透明空橋, 所以取名「時光空橋」

SnapShot9.jpg

 

在十三行這片土地上,總共出土了五個文化遺址, 最早推估到7000-5000年前的大坌坑遺址, 其他依序為圓山文化, 訊塘埔文化, 植物園文化和十三行文化, 大約在1,800年前, 一群人遷入, 考古學者稱他們為「十三行文化人」, 很可能就是平埔族凱達格蘭人的祖先, 前後長達1,000年以上, 他們除了留下豐富的遺跡與遺物外, 也留下了大量的墓葬, 十三行遺址上所挖到的文物, 大多數是這一群人所遺留的, 最後一群人則是清代中葉之後從中國福建渡海來的漢人移民, 他們在此建立了一個村莊

DSC_1625.JPG

DSC_1626.JPG

 

從4樓俯瞰博物館出口

SnapShot10.jpg

 

沿著樓梯下樓就可以走出博物館, 或者坐電梯回到一樓展場

SnapShot11.jpg

DSC_1620.JPG

 

十三行博物館出口, 完全採用清水模工法,據說以此工法築成的建築物體,本身是會呼吸的, 所謂 "會呼吸" 是指下雨天的時候, 牆壁濕的快也乾的快

DSC_1630-1.jpg 

 

回到入口處旁循著階梯而上來到觀景台, 設置有咖啡Bar和座椅, 不過好像因為今天不是假日, 所以沒營業

DSC_1635-1.jpg

DSC_1642.JPG

 DSC_1645.JPG

 

為了解決大台北的污水問題而蓋的八里汙水處理廠, 也成為轟動一時的搶救十三行遺址事件的主角, 到底是處理汙水保護淡水河生態重要, 還是保護史前遺址重要

DSC_1647.JPG

SnapShot2.jpg

 

天氣好的時候還可以看到淡水漁人碼頭的福容飯店, 情人橋和美麗的海岸線

DSC_1648-1.jpg

DSC_1649.JPG

DSC_1644-1.jpg

 

還有生動活潑, 上了彩妝海豚和海洋的儲油槽, 黃昏時還可以看得著名的淡水夕照

SnapShot5.jpg

 

後方的博物館公園陽光廣場佔地約4公頃, 原為八里污水處理廠二期沉澱池預定地, 後經污水下水道系統營運管理委員會同意借用, 並經由新北市政府農業局, 新北市政府河川高灘地管理處, 八里區公所大力協助, 由原本雜草叢生的閒置空地, 搖身一變而為舒適綠草如茵的戶外廣場, 周圍設有自行車道, 人行道, 南島語族的高腳亭及野營區, 已成為遊客最佳的遊憩休閒場所

DSC_1646.JPG

DSC_1653-1.jpg

 

看起來像是原住民排灣族的琉璃珠

DSC_1654-1.jpg

 

詢問館方得知, 弓箭裝置藝術為述說泰雅族勇士射日故事的「射日高臺」

DSC_1655-1.jpg

DSC_1656-1.jpg

 

從上方俯瞰好像是一條蛇的形狀

SnapShot8.jpg

 

公園沙坑提供小朋友玩沙的樂趣, 還不用擔心曬太陽

DSC_1660.JPG

 

南島語族的高腳亭

DSC_1657-1.jpg

DSC_1659.JPG

DSC_1661-1.jpg

 

新北考古公園於2019年成立, 分為教育演示區、部落教學區、狩獵教學區等三大區, 設有學習體驗教室, 文物典藏展示室, 考古互動探坑, 仿十三行人住屋、草棚、穀倉、渠道、入口廣場等,營造十三行人當時居住之環境, 假日帶著小朋友來博物館和考古公園, 讓小朋友認識真正的台灣, 寓教於樂!

DSC_1755.JPG

DSC_1756.JPG

DSC_1757.JPG

 

艾爾頓造咖 煮自己的菜 記錄煮世界的菜

arrow
arrow

    寫意人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