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16.JPG

季節限定的候鳥拍攝, 在台灣雖然終年可見鷺科鳥類, 但卻有著在島內遷移的奇特現象, 北部的黃頭鷺會移居到較溫暖的南部渡冬, 來年春天才又回到北台灣繁殖, 在繁殖季時常與小白鷺和夜鷺等其他鷺科鳥類, 共同築巢於竹林、木麻黃林之中, 成群行動, 集體繁殖....(老師說, 等到小鳥長大後夏天時就會集體離開避暑去了)

(建議使用平板或電腦觀看較佳照片效果)

 

一大早0730就來到攝影社老師好康道相報, 跨越北勢溪的坪林拱橋旁停車場, 停好車準備拍候鳥

101.JPG

102.JPG

103.JPG

 

許多攝影同好前輩早就擺開陣仗和架式, 我的300mm長鏡頭簡直是小巫見大巫

104.JPG

 

老師說這裡是北台灣最容易拍攝黃頭鷺, 夜鷺和白的地點, 1, 2百隻的候鳥在這裡共同築巢, 也不怕人類, 成為愛鳥及攝影愛好者的聖地

105.JPG

 

夜鷺, 台語"暗光鳥啊", 是一種很聰明的鳥類, 捕魚時, 夜鷺會先把野果扔在水裡, 然後在岸上等待, 一旦發現獵物, 牠就會迅速的衝入水中, 飽餐一頓, 由於性喜食魚, 魚類養殖業者視其為害鳥

106.JPG

107.JPG

 

夜鷺雄雌同形同色, 頭頂、枕部上背為略帶金屬光澤的深藍灰色, 上體其餘部分和雙翅為端莊的暗灰色, 眉紋寬闊呈白色並在額前相連, 下體為略帶乳黃色的白色, 頭頂生有兩到三根細長的白色蓑羽, 在深藍灰色上體的映襯下很醒目

108.JPG

109.JPG

 

從橋的這一邊, 可以拍到夜鷺從他處叼著樹枝回來築巢的飛行軌跡, 老師說因為鳥的翅膀拍動很快, 因此快門必須調到2000起跳, ISO值也要跟著調高增加進光亮, 才有辦法辦法拍到清晰的照片

110.JPG

111.JPG

112.JPG

 

黃頭鷺嘴為橙黃色, 有的帶有紅色嘴喙, 夏季時頭、胸、背等處有橙黃色羽毛出現, 冬季則變回白色, 只有頭部略有黃色, 生殖季時頭部會有飾羽出現, 以昆蟲為主食, 也吃魚, 蛙等動物, 常出現在農村田間, 草原, 沼澤等地, 因常棲息於牛背上, 所以民間俗稱為"牛背鷺", 在繁殖季時常與小白鷺, 夜鷺等其他鷺科鳥類, 共同築巢於竹林, 木麻黃林之中

113.JPG

114.JPG

115.JPG

116.JPG

117.JPG

118.JPG

 

白鷺體長約56cm, 全身羽毛白色, 生殖期間枕部垂有兩條細長的長翎作為飾羽, 背和上胸部分披蓬鬆蓑羽, 期後消失, 細長黑喙, 黑腿, 黃腳掌, 像是穿了一雙黃色襪子

119.JPG

120.JPG

 

春夏多活動於湖沼岸邊, 水田, 河岸, 沙灘, 泥灘及沿海小溪流, 成散群出現, 主要食魚, 甲殼動物和昆蟲, 以各式魚蝦為主食, 覓食時會用一隻腳在水中擾動

121.JPG

122.JPG

 

鷺媽媽叼著食物回來餵養飢腸轆轆的小鷺

123.JPG

124.JPG

 

幸運地也拍到白鷺築巢的飛行英姿

125.JPG

126.JPG

 

雖然群體築巢, 但是彼此還是有地域性的, 夜鷺馬麻會以叫聲來驅退接近的白鷺

127.JPG

 

坪林因為產茶著名, 所以在馬路的橋邊上以茶壺來做裝飾

128.JPG

 

橫跨北勢溪藍色的坪林拱橋, 取代舊橋成為坪林的新地標, 每到晴天假日, 賞鳥打卡的遊客絡繹不絕

129.JPG

 

拍完候鳥後順便來到旁邊的茶葉博物館參觀

130.JPG

 

一座以台灣茶文化為主題, 閩南安溪風格的四合院建築, 於1997年1月開幕, 自2016年7月1日起恢復收費, 全票每人80元, 新北市民可以免費參觀喔(小編忘了帶身分證, 只好買票進場), 博物館內含展示館, 體驗館, 茶藝教室等空間, 並由館方定期辦理各式茶相關主題特展, 帶領國人認識臺灣茶產業與中, 外茶文化

131.JPG

132.JPG

 

博物館有兩個不同的主題館, 右邊的展館介紹的是製茶的過程和機具, 從採菁, 日光萎凋, 室內凋萎, 殺菁, 揉捻, 乾燥, 焙火到成品

133.JPG

 

另外還有茶具和茶葉品種的介紹

135.JPG

136.JPG

 

穿插著有趣的遊戲互動

137.JPG

138.JPG

 

把茶葉品種的牌子放到感應區上, 銀幕就會出現該茶葉品種的資訊介紹

139.JPG

140.JPG

 

遊客在這裡還可以自己製作專屬的茶葉罐後再把照片寄回給自己

141.JPG

142.JPG

143.jpg

 

另一邊還有VR互動區, 不過VR影片有點單調, 只是拍攝茶產地的採茶過程

144.JPG

 

面對大門中間的展館分一樓和地下一樓, 主要是製茶工藝文化特展和茶的包裝展

145.JPG

 

入口處有利用不凋工法, 介紹整個茶株並保存較久的時間, 不過館方人員說, 說是不凋, 只是延長時間, 時間久了還是會換掉枯萎的茶株

146.JPG

 

當年嚐百草的神農氏在樹下喝水, 樹上飄落一片樹葉到水中, 神農氏喝了後覺得精神百倍, 這就是茶葉的由來

147.JPG

 

茶葉各個部位的介紹

148.JPG

 

由各個農會提供的小型製茶機具展示

149.JPG

 

館內還有立體投影, 讓遊客猶如置身在製茶廠區

150.JPG

152_2.JPG

 

製茶後期工序烘焙茶葉所使用的工作空間, 焙茶間地面挖掘焙窟, 在焙窟內放置龍眼木所製成的碳, 並在烘焙上方放置焙籠, 以炭火慢焙的方式, 焙製茶葉

151.JPG

 

這裡展示一些農具和介紹三位大鍊茶師的故事

152.JPG

153.JPG

 

像阿拉丁神燈一樣, 用手擦一擦茶壺, 就會有大師和你對話

154.JPG

 

台灣紅茶故事是70多年前一位日本人用生命寫下的, 1941年時值日治晚期, 一位此時已經來台15年的日本人農業技師, 終於選定在海拔800多公尺的南投魚池鄉日月潭的貓蘭山, 成立紅茶試驗支所培育各式茶種, 而這個決定後來也影響整個台灣茶產業, 因為名聞遐邇的日月潭阿薩姆紅茶, 就是這個時期引進而且成功栽種的, 魚池從此也成為紅茶的故鄉...(資料來源:民報)

155.JPG

 

南進台灣的珍貴影片, 是日治時期總督府為宣傳在台政績所拍攝的影片, 呈現1930-1940台灣當代的日常生活, 並一睹當年製茶產業蓬勃發展的榮景, 透過古老的電視機, 回顧歷史

156.JPG

 

類似金剛法輪的設計, 茶葉罐上的問題在轉動茶葉罐後就會出現答案

157.JPG

 

旁邊的地下一樓是茶包裝的美學展, 來自古今中外的茶包裝, 現代與古代交錯, 令人目不暇給

158.JPG

159.JPG

 

千兩茶, 重量以一千兩而得名, 主產於湖南安化一帶, 早年為方便騾馬長途運輸而產製, 將茶葉密實緊壓成柱狀後用竹葉將茶柱包裹, 再纏上一層棕梠葉, 最後以竹片和竹條重壓綑紮而成

160.JPG

 

包裝成像餅狀和粽子的茶葉

161.JPG

 

運輸用的茶箱

162.JPG

 

清代的黑漆茶盒

163.JPG

 

1920年代台灣的的茶葉包裝印著農村放牛的圖像, 反映當時期的人文景觀

164.JPG

 

來自嶺東科技大學採用可食紙漿結合烘焙技術, 研發出方便攜帶的茶紙, 只要到入99度C的熱水沖泡, 即可完成一杯好茶

165.JPG

166.JPG

 

1940年代從紐約帶回的茶包點子, 運用西方流行的新藝術, 以彎曲弧形花草藤蔓作為裝飾, 展現一種浪漫的風格

167.JPG

 

東方圖騰意象茶罐

168.JPG

 

大型布幕的現代的茶葉包裝, 一小包一小包的, 看起來有點像不同款式的保險套, 哈!

169.JPG

170.JPG

 

在這裡遊客可以選擇不同材質形狀手作茶葉罐(盒)

171.JPG

 

經過裁減摺疊, 再蓋上印章後的成品拍照留念

172.JPG

 

展館外的花園部分是可以免費參觀的, 清同治年間的石碑還保留至今

173.JPG

174.JPG

175.JPG

 

展館後方有坪林生態園區可以去走走

176.JPG

177.JPG

178.JPG

 

表演區提供活動表演場地

179.JPG

 

思源台供奉的是不同於一般的天上聖母, 而稱之為茶郊媽祖

181.JPG

182.JPG

 

上頭還有一尊高大的茶郊媽祖金身聖像, 民國90年6月分靈迎回全台灣唯一一座的茶郊媽祖尊像, 茶郊媽祖香火鼎盛, 是所有茶人的信仰中心和精神寄託之所在

183.JPG

184.JPG

185.JPG

 

觀景步道可以一直上到觀景台, 鳥瞰整個坪林地區, 不過因為時間的關係, 沒有繼續往上爬

186.JPG

 

而是回到停車場旁的石雕公園, 觀賞栩栩如生, 由財團法人台北縣慈善會所捐贈的石雕, 結束候鳥拍攝, 參觀茶葉博物館的半日遊

187.JPG

188.JPG

189.JPG

190.JPG

191.JPG

192.JPG

193.JPG

194.JPG

 

艾爾頓造咖  煮自己的菜  紀錄煮世界的菜

 

 

arrow
arrow

    寫意人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