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面山俗稱剪刀石山, 海拔258公尺, 清代甚至是臺北城築城之官方採石場, 出產石英砂岩石材, 在陽光下閃閃發亮, 因此被稱為金面山, 山頂有一巨石, 像是一把穿出天際的剪刀, 故又名「剪刀石山」, 金面山雖然山勢不高, 但因主稜線巨岩堆疊陡峭, 視野開闊, 頗具大山的氣勢, 而支線超過百公尺的大岩壁, 坡度大約70度, 放眼望去不免令人心生畏懼, 不過現場繩索設置完善石壁上也有山友以人工鑿出可穩步向上的踏點, 增加攀爬的安全度, 即使非假日也不乏登山客到此一遊, 是一條熱門的登山路線!
金面山有好幾條登山路線, 大部分的人都是從環山路一段136巷底的登山口起登, 車子可以停在環山路上的停車格
登山口也有停車的位置, 但是幾乎都是被當地住戶停滿了, 登山口階梯一上來就看到一顆大榕樹
這裡分成兩條登山路線, 右邊屬支線可以直上大岩壁, 大部分是好走的林蔭和階梯, 再接上主稜線直上論劍亭, 回程下主稜線回到登山口
如果左上主稜線到論劍亭雖然只有短短的700公尺, 但爬升接近200公尺相對陡峭難走, 一路較少遮陰, 觀景台視野開闊
爬了225公尺後來到白臼樹石地坪, 種有白臼樹的觀景平台
再往上約25公尺就來到採石場遺跡
採石場遺址於清代及日治時期被稱為北勢湖採石場, 是臺北城築城之官方採石場, 創建年代為清光緒八年(1882年), 為供應台北城建設城牆之需求而開發, 出產石英砂岩石材, 日治時期及戰後還有零星開採, 以供應當地民生建設為主, 現已停止開發, 1998年5月4日, 臺北市政府公告指定「內湖清代採石場」為市定古蹟
再往上走約85公尺來到華山亭, 可以稍微休息一下補充水份, 離山頂的論劍亭還有約350公尺, 華山論劍吸引各路英雄好漢
從華山亭再往上爬約50公尺來到岔路口, 往右竹月亭方向會接到支線登山步道, 再往大岩壁, 左邊直上論劍亭就會錯過大岩壁
先往上約40公尺遠的重陽亭看看, 待會再下來走往竹月寺方向的山徑
重陽亭的景觀更好, 天氣晴朗讓視野更顯開闊
重陽亭下來之後往竹月寺方向的山徑一路下切, 最後接回支線步道
支線步道的三叉路口再左上往大岩壁
沒多久就到了大岩壁的起點, 大岩壁全長大約110公尺, 坡度約70度, 放眼望去不免令人心生畏懼, 不過現場繩索欄杆設置完善, 石壁上也有山友以人工鑿出可踩踏穩健的踩點, 增加攀爬的安全性
大岩壁相當陡峭, 攀爬起來還是氣喘吁吁
終於接回和主稜線交會的金面山岩壁中繼岩台, 從這裡還要再攀爬約100公尺到論劍亭
終於到論劍亭了, 看早期的照片論劍亭是只有一個小亭子, 不知何時整建成現在有兩層樓高的休息涼亭
這裡的視野也不錯但有樹木擋住部分的景觀
從論劍亭旁的小山徑前往剪刀石, 距離大約75公尺
來到剪刀石了, 有人形容這兩顆巨大岩石上下交疊看起來像一把剪刀, 故名剪刀石, 老人家手腳不俐落, 實在沒有勇氣像年輕人一樣或坐或站在剪刀石上拍照, 雖然海拔不高但是卻有360度的環景
論劍亭下山不到50公尺左右, 有一右切出主稜線的岔路口, 沿著山徑一路下切, 比起跨越錯綜堆疊的巨石相對好走, 也大多有遮蔭
遇到岔路取左
再遇到岔路取右, 沒多久就回到華山亭
從華山亭尋原路下山, 就回到登山口的涼亭 , 結束今天的金面山登山之旅